數位時代 - 泱流藝研所 致力轉型跨界數位遊戲,開創獨特藝術風潮

製作影片、動畫視覺藝術起家的泱流藝研所,正處於轉型數位遊戲階段,此時入選「111年度文化新創加速器執行計畫」,正可建構扎實地基,為接軌國際市場做足準備。

觀察到數位演進下三大趨勢,將創作自有IP

從團隊籌組起就已有跨國合作佳績的泱流,曾參與紐約音樂節ElectricZoo裝置視覺設計,動畫作品《彼端》入選金馬五十影展、哥倫比亞動畫影展等等,並且已與文策院、公共電視台等眾多客戶有過美好的合作經驗,温淨淳對於美國當代美術館(MOMA)曾一舉收購14款電子遊戲,印象深刻,認知到遊戲製作也具有藝術商業價值,因而積極規劃數位轉型,將以數位遊戲來帶動泱流的複合媒體影像產品。

泱流時時關注世界數位媒體與影像串流趨勢的演變,泱流創立於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團隊成員採行專案制的運作模式,譬如成員黃睿烽貢獻動畫導演與遊戲設計的專長,共同打造泱流成為具有多元領域優勢的強力團隊,面對時下三大新趨勢:受疫情影響讓人們有更多時間在家並傾向於探索自我、虛擬空間崛起、掌上型遊戲機Steam Deck,更多玩家湧入數位平台,不再侷限於桌上電腦,泱流數位遊戲等產品內容也將涵蓋融合各國在地文化與美學的元素,所謂「愈在地,愈國際」,當出國旅行變得昂貴且有安全疑慮時,大家轉而嚮往藉由遊戲、動態影像,線上體驗他國的在地生活與文化。

In is the Only Way Out

唯有面對黑暗才會意識到光的存在。

位於丹麥哥本哈根於蓄水池地洞改建而成的博物館Cisternerne,Jeppe Hein 於 2018 年創作了此互動裝置。In is the only way out.

進入地洞後因地形改變與濕度改變,地洞的的氣味也因此襲來,人們因此而感受到強烈的“此刻的當下”,並且追隨著光與聲音前行。Jeppe Hein 在作品中帶入了存在主義,讓民眾往下攀爬地洞,在面對黑暗的無知狀況下,而後感受到光的迎來。金屬器皿回聲迴盪於空間之中,如同藏區的祈禱聲,越多人的參觀同時也影響著立體裝置聲音的產生,於是觀眾與觀眾間產生了連結,無形間合作交織成不同的音樂。

穿梭於迷宮般的地洞,伴隨冥想般的鐘聲與水聲,藝術作品已不是遙不可及的的裝飾,而是體驗與體感同時伴隨自我療癒與探索的旅程。

ABOUT THE ARTIST

Jeppe Hein (b. 1974) lives and works in Berlin. He was trained as a carpenter and later graduated from The 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 (1997) and Städelschule – State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Frankfurt am Main (1999). Through the last two decades he has been placed as a highly recognized artist, exhibiting and installing his artworks all over the world.

春遊到屏東「落山風藝術季」


海灘 X 表演 X 美術館!寒假春遊到屏東「落山風藝術季」逆風旅行!
2020屏東落山風藝術季 - 逆風旅行

時間:2020.12.18(五)~2020.3.1(一)

地點:車城海口港

指導單位|交通部觀光局、交通部公路總局

主辦單位|屏東縣政府

總策劃|潘孟安

總統籌|屏東縣政府傳播暨國際事務處

執行單位|打開聯合

策展人|劉國滄、陳小雜

專案經理|陳羿樺

平面視覺設計|陳彥如、魏妏如、劉育伶

文創小物設計|劉育伶

行政統籌|鄞鳳蘭、潘怡伶、蘇柏豪、陳小雜、陳羿樺

執行團隊|劉育伶、陳振豪、鍾靜誼、洪伯毅、黃冠裕、林卲芳、張蓓玲、連嘉玟、柯宜芸、陳君瑩、曾俊凱

技術顧問|陳宗寶

媒體顧問|劉靜怡、高靜玉

宣傳及紀錄影片|稜鏡影像工作室

影像後期動態製作|泱流藝研所

協力團隊|邑達鋼鐵、光諾照明、覓秘團隊、吉桔國際

特別感謝|海口村村辦公室、海口社區發展協會、

海口社區媽媽教室、風市集籌備小組

交通資訊:

枋寮火車站、四重溪、福安宮、車城有交通車往返D海口港;

詳細時刻表請上FB粉絲頁「落山風藝術季」查詢。

*參展藝術家:

王瑞亨 、好廢 Recycle for Good、李承亮、李維睦、李蕢至、邱承宏、吳基正、風學院創作群、陳伯義、陳宗寶、崔廣宇、曾瑋、許村旭、鄭陽晟、劉國滄、廢青不廢-楊芳宜、林資芬、羅宗慶、讓豬仔飛 、Group B X 梁賴昌

*演出團隊:

斜槓青年創作體(當代戲劇)、黃大旺+MONG TONG、姚仲涵、廖銘和 (當代聲響演出)

*特別感謝:覓秘餐飲集團

更多資訊請上落山風藝術季官方網站臉書粉專查詢

世界的真實面

thetrumanshow

人都會接受自己眼前世界的真實面,當自我認知覺得一切都理所當然時,你會以為,大家都認同你自己的看法。就好比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科技主宰我們想要接受到的訊息,而得知的真實變得狹隘,而會自然而然認為這真實即為事實或絕對。這就好比我們一直以來說的代溝,在過往所謂的代溝的存在是因為不同歲數的族群而組成各自的生活圈與生活習慣,彼此互相影響而形成的某一群體的思考模式。而現今科技的技術背後,同理操作,由觀看模式的演算,而客製化推播訊息甚至到用語的用法,都把人類隱形中歸類、並隱性教化出一種不同群體的思考模式。以為自己是客觀的選擇事物、或是以為自己的認知及是真理,而在這時就會造成人與人的疏離與不解,因而不理解擁有其他世界觀的人,因而有近期的一個詞彙 「同溫層」。不同的同溫層更加極巨化,中間的共通點更少,兩方很難再聽對方的聲音,而爭論就會變多。

近期Netflix上的紀錄片「 願者上網 The social dilemma 」,即是在闡述這樣的一件事,它中間有許多畫面的爭議性,大量運用各種時事的影片,想要闡述科技顛覆社會結構的情形,但這些議題的敏感性,不免在敘述上與引用上會造成觀者對於這種敘事法的質疑。但這影片可能只是單純想要闡述科技為你調配出的一套世界觀,是在人類行為下組織成的一場魔術秀,你的限動推播、思想推播、你關注的人等這些都是根據你的點擊與思考模式演算出來的,而當這訊息量非常大時,你已很難接收與你世界觀不一樣的資訊。簡單以各國媒體來說,早已是各說各話,先把立場放前面來報導的方式,若是長期觀看,是否即成為一套自己的價值觀,而非客觀的思考模式。期間能秉持客觀的人,捫心自問是少的,其實自我內心早有一套認定的事實。你可能會半懷疑你所相信的事,但你卻無法全然否認。

2014的錄像裝置作品 SENSES PART 1. PUPIL  感官系列之一: 瞳孔  Interactive Video Installation 互動錄像裝置/,就是在講觀看者與推播者的人性互動與主觀客觀的反思。

www.amycwen.com/multimedia

文藝之都鐮倉

東京的後花園鐮倉,在逃離東京的都市感後,來到灌籃高手孕育之地,鐮倉市。

櫻木花道與晴子揮手的江之電平交道早以讓各類網紅與攝影高手佔據,但撇除這些,其實鐮倉可以說是文藝之都。從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到小津安二郎,這個城市各處都非常的細膩,不浮誇又安靜,每個角落都值得驚喜。不難想像這些大師會選擇這個地方孕育出雋永的作品。是個乘載豐富歷史又富含靈感之地。

色彩繽紛的曼谷攝影藝廊

Bangkok

位於曼谷一間印度廟Sri Mariamma的對面巷內的小店,是一間非常泰式的攝影藝廊,加德滿都攝影藝廊。它座落於暹羅潘路曼谷金融和寶石區的迷你印度之心,一個經過精心修復的戰前店屋裡,在加德滿都悶熱的雨季,脫離了各種觀光客,在這,與外面的市集與嘟嘟車隔絕,在一棟淡綠色的矮房中,看一場免費的展覽。

泰式色彩給人的感覺是飽和度非常高,但在強烈對比與不同鮮艷花色搭配下也不顯的刺眼,飽含泰國傳統元素在伶瑯滿目各種攝影書裡陪襯下,也不顯過於突兀。這個色彩撘配是身為台灣人值得學習的配色觀,如何在傳統豔麗色彩與傳統中與現代美學結合又不顯庸俗,其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過猶不及,多一點又太顯矯揉造作,少一點又不那麼的細緻灑脫。

藝廊的老闆Manit Sriwanichpoom是泰國在國際藝術世界裡最知名的攝影藝術家。古色古香的綠色牆壁上,展示了Manit自己的裝框攝影作品,同時也展示著各種攝影師得作品,老闆不會跟你搭話,各自彷彿在自己的空間,與窗外的雨襯著。

Kathmandu Photo Silom Gallery 加德滿都攝影藝廊

http://www.kathmanduphotobkk.com/

與時抗拒

William Kentridge 2012 年的多媒體裝置 The Refusal of the time (對時間的拒絕), 首次於丹麥Louisiana Museum 看到。

五個頻道與多種聲響裝置的組成,以非平整的表面投影方式,中間由一個被稱為大象的裝置做著機械式的呼吸動作,組成類似劇場感的龐大裝置。 刻劃出抽象的時間概念。

動態影片中運用了複合媒材,諸如炭筆繪畫、重置的黑白影片並結合音樂、舞蹈、歌劇、舞台、文學與表演藝術等內容。

擴音器中播放輕鬆跳耀的曲子,從中他探討了19世紀的帝國主義,歐洲的工業興盛而帝國主義產生的人口遷徙造成的時間同步,又或可稱為時間控制、而探討到時間的概念與死亡的必然性。畫面中帶到非洲殖民主義的歷史經驗,它不僅僅只是藝術,也結合了歷史、哲學、音樂與科學。

怎麼以更創新的方式表現多頻道錄像裝置是一直以來想要創作與探討的方式,這個裝置與時間主題一致的有一個連續性的敘事方式,與空間搭配環繞出一個永續循環的時間感。散落的椅子在裝置間,讓人能更深入其作品。

在三層樓高的間曾向下望這巨大運行的裝置時,試想,時間究竟在宇宙中如何運轉?時鐘是現代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明,也是殖民與霸權主義的關鍵之物。我們對被掌控的時間控制的同時也無可避免的被驅動的前進與接受。

therefusaloftime.jpg

窗內風景

flower

在北歐養成在室內種植盆栽與插花的習慣,因為當地的氣候環境,有許多在台灣不易看到的花朵。

工作結束,在市集買一大把的花束回去可以插個三五天,在低溫的狀態下,他們凋謝的很慢。

北歐室內窗偏大,通常也不會拉上窗簾,可以看到對面鄰居來來去去,彼此也無所謂,因為陽光即是給予人們最好的養分,也是室內最好的採光來源,在與冷冽隔絕下的室內,有植物的陪襯,是給予室內的另種溫暖。最好的居家風水,即是人在此空間感受極大的舒適自在與祥和,並能擺脫外在世界的雍雍擾擾。